close

image  
2019年的韓國電影《第十二個嫌疑犯》
故事以1953年首爾明洞為舞台
敘述一名韓國陸軍特務部隊士官
到經常有文人、藝術家聚會的咖啡館
調查關於「詩人謀殺案」的線索
  
雖然片商主打成推理劇
但本作燒腦程度其實不大
劇情發展沒偷塞任何線索
完全按部就班
經由店內幾位熟客陳述
慢慢釐清案發經過
  
故事初期有點沉悶
盡是文人雅士附庸風雅、不著邊際的閒聊
或是交換茶餘飯後的八卦小道消息
執法人員辦案也客客氣氣、溫文有禮
一幅天下太平的清明模樣
直到中後段
案件真相逐漸揭露開來
方才讓人恍然大悟:
這部電影所傳達的
是共產主義蓬勃振興時期
發生於自由民主國家司空見慣的政治迫害
  
1953年秋天
正值韓戰即將結束或剛結束
儘管北朝鮮、南韓國已經宣告停戰
可是雙方的對立猶未止歇
尤其韓戰期間
共軍一度打到位於半島南端的釜山
意味著南韓多數地區
都曾被「赤色分子」佔領
而那些媚共、舔共
或遭受脅迫不得不降伏並任憑擺佈的百姓
全都被視為可能的「思想犯」
  
至於更早之前
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朝鮮半島同樣遭大日本帝國殖民
亦存在媚日、舔日
或遭受脅迫不得不降伏並任憑擺佈的百姓
也全都被當成可能的「民族奸細」
  
這些人
若沒死在連年戰禍中
就會被後來的當權者
甚至一般民眾質疑
是否曾協助敵方或勾結寇匪
方能倖免於難
最後
在交相指責、彼此攻訐中
「愛國」成了最冠冕堂皇可迫害他人的理由
  
這樣的氛圍
早在二戰結束後
就開始急速蔓延
不單只有朝鮮半島
從東亞到東南亞
自中亞至東歐
世界各國相繼站隊
分別向蘇聯和美國靠攏
形成壁壘鮮明的「共產」與「反共」兩方陣營
演變出另一種全新型態的戰爭-冷戰
  
當中不少「自由民主」國家
為了防堵馬列思想如病毒般的傳播
紛紛拉起疫情警報
嚴格審查每個國民是否罹病、帶原
縱使看似健康者
仍受國家嚴密監控
深怕一不小心就會感染「致命病毒」
進而造成社會動盪、國家崩解
  
正因對「赤色病毒」的極端畏懼
當年許多政府
都用「寧可殺錯、不許放過」的態度戒備
兼以雷厲風行的手段「消毒」
或許
罪有應得的匪諜因此伏法
再不能顛覆政府、擾亂秩序
卻也將全國人民投於惴慄不安的水火中
儼然成為與「赤色」相對的「白色恐怖」
而多數的受刑者
就如同《第十二個嫌疑犯》中的其他嫌疑犯
都在不明就裡中遭牽連入罪
或成執法單位栽贓、刑逼的無辜受害者
  
電影最後一幕
主角獨自坐在長廊上
迎「風」飄然的「白色幕幔」飛舞著
遮住了他真實容貌
也遮住了觀眾們的視線
電影藉此抽象手法
呼籲時下人們反思:
那個年代被逮捕的眾多「嫌疑犯」
究竟有多少窮凶極惡?
又有多少沉冤待雪?
而今日的社會
是否容許再一次蒙上那樣的白色愁雲或紅色慘霧?

arrow
arrow

    就愛咩咩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